美国防长赴硫磺岛,惊人言论并不孤立!甲亢哥来华,给我一个启发

作者:终南剑客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美国防长一番话,给我们的一个提醒。甲亢哥来华,给我的一个启发。

在做今天这期节目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不少往事。

18年前的2007年,那个时候我在我们某军队院校当学员队的代理教导员,有个周六晚上,我组织我们队的学员在俱乐部一起看了一部战争片,这部片子叫《父辈的旗帜》,2006年美国梦工厂出品,斯皮尔伯格监制,伊斯特伍德导演,讲什么呢?讲二战硫磺岛战役,讲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的激战,这是2007年的一个事,我至今记忆犹新。电影里,美军和日军,打的那叫一个惨。当年这部片,火爆全球。

那么10年后的2017年,还有另一部美国片,我也非常有印象,也跟硫磺岛战役有关,叫《血战钢锯岭》,梅尔·吉布森导演,电影里,美军和日军,打的那也是相当惨烈。当年这部片,也火爆全球。

从1945的硫磺岛之战,到2007,再到2017,再到2025,这个世界似乎变了,但是唯有惨烈的硫磺岛之战没有变。

1945年2月19日到3月26日,太平洋战争末期的硫磺岛战役。可以讲,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血腥的登陆战、岛屿争夺战之一,也是一场战争伦理的绞肉机,也是一代美军的“血色记忆”。

当时,日军的指挥官叫“栗林忠道”,他把整个硫磺岛几乎全部改造成地下要塞,利用折钵山等天然屏障,构建了九层交叉的火力网,让美军付出惨重代价。

硫磺岛,虽然美军最终拿下,但是此战,2万美军受伤,将近七千美军阵亡,岛上的日军,阵亡超过2万,几乎全军覆没。

硫磺岛一战,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下令“每个人在死之前必须杀死10名美军”,同时采用自杀式飞机、地下工事和玉石俱焚的战术,导致美军士兵在焦土中与日军逐洞争夺,展开激战。

战后,硫磺岛成为了美军“死亡之地”的象征,岛上的残骸和战壕,至今仍被人们视作对战争残酷性的无声控诉。

美军第5师28团士兵赫尔姆,曾在他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但是,你看,从1945到2025,80年过去,这个变化令人深思。

2025年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他来到硫磺岛,在一个悼念仪式上,一句话语出惊人,激起千层浪。

他说:“美日双方士兵的勇敢精神将永垂不朽”。

赫格塞思此言一出,立刻引发美国国内舆论哗然,被批“亵渎7000名阵亡美军”。

有美国网民质问说:“日军曾经虐待战俘、强迫平民自杀,何来‘英勇’可言?”。

还有美国评论说,说赫格塞思此举实为“对历史的粉饰”“就是一次政治作秀”“触犯了二战老兵群体的底线”。

一名美国老兵在社交媒体痛斥说:“他们(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暴行,不是‘勇敢’,而是疯狂!”

那么这个事,我们应该怎么看?

我认为,赫格赛斯的这个言论,毫无疑问是想开始一场历史修正主义的危险游戏,他这个惊人的言论,绝非孤立事件。

而且他这个言论的背后,反映出“美日同盟”在特朗普2.0时代的一个新困局、一个结构性的矛盾:

美国这边,要求日本承担更高驻军费用,同时遏制日本防务自主化倾向;日本这边,则想借机推进与周边国家外交缓和,试图在安全依赖与战略自主间寻求平衡。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结构性的矛盾,使得历史记忆成为政治博弈的一个廉价工具。

这,不可谓不悲哀。

硫磺岛的纪念碑,本来应该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如今却沦为美式“政治正确”的试金石。当赫格赛斯刻意淡化日军“神风特攻对”“慰安妇”等暴行的时候,他不仅触怒了美国二战老兵群体,更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的崩塌。

正如网友所言:“珍珠港的硝烟还未散尽,就急着为加害者加冕。”这种对历史的解构、否定、亵渎,本质上是将战争罪行转化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燃料。

更深层看,我认为硫磺岛战役,本身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溃败的缩影,而如今,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它被重新定义。

这种“重新定义”,我认为尤其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必须看到实质,从舆论上及时反击,全力反击。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其一,2025年,美国在硫磺岛部署中程导弹的传闻甚嚣尘上,赫格塞思这次到硫磺岛,美日防长首次同时出席硫磺岛纪念活动,双方随后举行战略会谈,从动机上看,就是为了强化美日同盟。赫格塞思这一次,更将美日同盟描述为“亚太和平的基石”。

其二,这次赫格塞思的言论,其实折射出的,就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刻变迁,就是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

美国今天的反华派,当前需要美日同盟的“历史性翻转”,所以才会出现强烈对比的以下这一幕:1945,美军以原子弹终结战争,如今,却与昔日敌人共祭战场。

其三,就是我们这一次必须要高度关注,从舆论上及时反击,全力反击的。联系到近期美军在关岛、菲律宾的军事部署,联系到这次赫格塞思的这个言论,再联系到赫格塞思渲染的所谓“中国威胁”,这一系列言行形成呼应。

那么我所感受到的,就是他们试图使用这种“历史记忆工具化”的策略,把二战的“正义性”嫁接于当前的地缘对抗。

再联系到俄乌冲突,你看西方对俄罗斯发起的舆论战、宣传战、认知战、信息战、叙事战,对俄罗斯的“妖魔化”,这一点我们不得不防,必须及时的反击,全力的反击。

那么我们怎么反击呢?除了官方层面的反击,还可以怎么反击呢?

关于怎么反击。这两天呢,有一个事让我很受启发,那就是“甲亢哥”来华。

美国顶级网红“甲亢哥”最近的中国行,在中美的都引发了巨大轰动。

他通过6小时的不间断直播,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城市的真实面貌,展示了真实中国:繁华的夜景、干净整洁的街道、热情友善的民众、先进的基础设施。

甲亢哥这种“眼见为实”的方式,让许多西方观众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引发了西方网友的反思:直播后,许多西方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对中国的新认识,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宣传存在不实之处。

有美国网友说,“这不是他们告诉我们的中国啊”,还有美国网友说,“中国看起来很不错,可西方宣传一直让我以为那是个垃圾场”。

甲亢哥的直播还让西方观众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括美食、传统艺术等,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这也凸显了文化差异与误解,说明了文化交融的重要性。同时,中国年轻人的热情、开放和幽默,也让西方观众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说,6小时直播,打破百年抹黑。

但是,昨天,我跟美国一些网络自媒体人进行了一个交流,交流之后我发现,尽管甲亢哥的直播引发了广泛讨论,但仍有部分西方人,尤其是反华势力,拒绝接受这种真实展示,甚至攻击甲亢哥“背叛了价值观”,这种偏见,没有被完全打破。

因为一方面,甲亢哥,他在西方社交媒体上的受众,还主要是年轻人,难以完全覆盖到年纪偏大的更广泛的群体,真正西方的掌权派大部分人,还是受到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宣传和偏见报道,这些偏见,已经深入人心,仅凭一次直播难以彻底扭转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另一方面,甲亢哥的直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比如上海,比如北京,这些城市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全貌。一些西方人可能会认为,这些城市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那么怎么办呢?

我今天想借我的节目,转达一个信息,同时发出一个呼吁,希望大家能够多多转发,希望我们高层有关部门能够听到。就是说,美国有几位在油管、X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这几位博主对中国非常友好,对中国也有一定了解,对中国文化也非常感兴趣,最近几天他们也通过一些渠道告诉我,说他们非常愿意来华,他们也希望能来到北京、来到上海、来到西安,来做客我的直播间,做客我的节目,帮助美国网友、英语世界的网友了解真实的中国。他们粉丝的受众,刚好能跟甲亢哥的粉丝互补。

他们希望能得到我们的邀请。

我个人已经发出邀请了,就看能不能也得到我们官方的邀请。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说希望今天我的节目,大家能够多多转发,必要的时候,精准转发。希望能让这个信息传的很高,传得很远,把这个有意义的事做成,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我的一点感触。今天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时候是比较被动的,这其中,既有语言体系的问题,也有文明体系的问题,既有别人刻意抹黑的问题,也有我们自己发声不够的问题。我们今天做的很好,但是我们的嗓子有点哑。语言体系、文明体系的问题,不好解决,短期内更不好解决,但是哑嗓子的问题,想想办法,是能够解决的。

那么怎么解决,舆论战、宣传战、信息战、认知战、叙事战,它也是战。所以有了第二句,孙子兵法当中的一句。

“凡用兵者,以正和,以奇胜”。那么这个“奇”,当下就是更多的甲亢哥,让他们来中国,替我们发声。

为什么让他们来,可能更深层在第三句。

舆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而且有的时候。舆论的力量还能胜过刀剑的力量。舆论这个力量,也是避免被“半渡而击”的关键。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