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日子

毛泽东与医疗小组合影

1975年11月,毛泽东与眼科医疗小组医生合影(后左三为唐由之)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作为一位曾为毛泽东的左眼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主刀医生,唐由之的脑海时常会浮现出38年前在毛主席身边的日日夜夜。在其行医的一生中,毛泽东是一位最特殊的病人。当年不是党员的眼科大夫唐由之,曾因毛泽东的病情分析而列席政治局扩大会议;被确定为主刀医生后,曾花240多天的时间作准备,了解毛主席的饮食起居;白内障手术成功后,又因眼部包扎与毛泽东争执对峙……唐由之在北京万寿路寓所接受采访时,回忆了当年那一幕幕难忘的往事。

见到毛主席之前唐由之被领去做了3次神秘的会诊

1973年,80岁的毛泽东主席依然忙碌着国家大事,其实那时的他已常常为罹患老年性白内障而苦恼。一生靠眼睛读书写文章,靠眼睛洞察秋毫、高瞻远瞩的人,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自己的手指,眼前的世界陷入一片朦胧的浑浊……于是,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专家讨论会,研究如何为毛泽东安全稳妥地治疗眼睛。当时,这被党中央视为高度机密。参加会议的专家十几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只有唐由之一人,唐由之不知道这位“老年患者”是谁,只知道患者有慢性肺心病、两年前休克过、咳嗽得厉害、咳嗽以后常会没有吞咽反射。

1974年6月1日,周恩来病重,不得不住进解放军305医院,同时把办公室从中南海的西花厅移到了医院里。一天,唐由之被叫到305医院的会议室,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心脏科、呼吸科的10多位医生。唐由之说:“按我们过去会诊的习惯,报告完病例后就应该去看病人,但这次不一样,由专人来报告病例,病人既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更没有职业,只知道是个男性和大致的年龄……”在亲眼见到毛泽东主席之前,唐由之先被领去做了3次神秘的会诊。

1975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天,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来到唐由之家,请他乘飞机出去执行任务。到底出去几天没说,只是要求带上随身替换的衣服和洗漱用具。“那时还需要粮票,我问要不要带,他说不用了,我于是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跟他走了。”

根据太阳的方向和云层下由黄转绿的景色,唐由之断定飞机在往南飞。飞机大约飞了两三个小时,降落在了杭州。晚上,唐由之被告知,明天要见毛主席,为主席检查一下眼睛。

与张晓楼握手时毛泽东诙谐地说“看来你的楼盖不大了”

原来,毛泽东游泳后患了感冒,咳嗽痰多,由于年老体衰,他自己很难把痰吐出来,需要弯下身子让人辅*助着把痰抠出来。在医疗专家中按年龄排第4个进门的唐由之大大吃了一惊:“一位老人坐在沙发里,头发蓬乱,穿着一件旧浴衣,浴衣上打着补丁。因为报纸上经常讲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当时觉得反差太大了。”

毛泽东同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张晓楼握手时,诙谐地说:“看来你的楼盖不大了,永远是小楼嘛!”大家都笑了,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体检,在杭州前后共进行了4天。除进一步确诊毛泽东患白内障外,在这次体检中还检查出毛泽东患有肺心病、冠心病、褥疮和血中含氧量过低等……  

从杭州返回北京后,周恩来带病从解放军305医院来到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医疗专家的汇报。邓小平、叶剑英等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全部到会。当时还不是党员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参加了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唐由之等医生分别就毛泽东的心脏病和肺心病的治疗、双眼白内障手术以及心电图、X光肺片检查所得到的进一步情况,全面系统地向政治局委员们进行了汇报。此前,毛泽东病情的危重程度,只有周恩来、叶剑英和江青比较清楚,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基本上不了解。所以在医疗专家汇报的过程中,与会的政治局委员大都感到有些吃惊。 

唐由之回忆说:“会上,总理问西医有多大把握?张晓楼说他有85%的把握;又问我有多大把握,我说也是85%。此时,坐在邓小平、叶剑英、周恩来后面的江青正拿着一个盘子在吃夜宵。当我回答85%的时候,她鼻子里边哼边冷笑:你们也有85%!”听到江青的质问,唐由之愣住了。周恩来立即解围,并摆手让他坐下:“唐大夫的情况我知道,他在福建、广西做了不少这类手术,反映还是不错的。”

其实,在给毛泽东做手术前,唐由之已成功地做过数千例白内障针拨术。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的手术。

毛泽东说“不吃辣椒不革命”劝唐由之也吃口辣椒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央决定由唐由之主刀为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唐由之提出要了解毛泽东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因为了解自己病人的情况,是医生必须做的事情。唐由之发现毛泽东的房间里除了彩电,其他物品全是国货,连腕上的手表都是一块老“上海牌”。难怪周恩来特意委派唐由之去设计整套的手术室设备和器械,包括轮椅、担架时强调,主席不要进口的,全部要国产的。 

一次毛泽东用餐,唐由之悄悄进去察看。毛泽东听力特别好,马上问谁来了,机要秘书张玉凤告诉他是唐大夫来了,毛泽东笑着打招呼:“吃饭也要看?”唐由之说:“毛主席吃饭并不是外面传言的每天都吃红烧肉,伙食每天几乎都一模一样:一小碟武昌鱼,只有鱼尾,清蒸;一小碗青菜,一碟子三片白切肉。一碟酱油、放一点香油,白切肉蘸一蘸就这么吃了。还有一碟辣椒酱,天天如此……”

唐由之另一次去看毛泽东吃饭,毛泽东说:“唐大夫又来了?吃饭有啥好看的?”后来他又说:“你吃辣椒吗?”唐由之回答:“我不太爱吃。”毛泽东又说:“不吃辣椒不革命,我国每年要出口××万吨辣椒到印尼,张玉凤,你给他吃一筷。”张玉凤说:“主席让你吃,你就吃吧!”唐由之只好吃了下去,结果被辣得够呛! 

唐由之没想到的是,虽然因为白内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看不到东西了,但是最终说服毛泽东接受手术并不容易。

几次接触过后,毛泽东渐渐对这位“唐大夫”熟了起来。于是,唐由之就讲解起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原因,介绍中医、西医两套白内障手术方法是怎么回事。当时毛泽东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唐由之干脆在毛泽东身边蹲了下来,轻轻托着主席的大手,将它握成拳头说:“这只握着的拳头好比是一个眼球”,他一边在拳头上比划着,一边打着比喻,“这里好比是眼球前面中央最外面的黑色眼珠,叫做角膜,已经混浊的晶体就在它后面的这个位置”。停了一会儿,他又用一个指头按住拳头的另一个位置说:“做针拨术时,这里就是进针的地方。”毛泽东耐心听着,感受唐大夫在自己手上比喻的眼球结构,似乎对眼睛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

毛泽东的书桌上堆着不少古籍,唐由之对古诗有所了解。为了从更多的方面让毛泽东了解眼科的相关常识,他找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与治疗眼病相关的诗念给毛主席听:“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毛泽东听了,自然懂得诗中之意,这时他已不拒绝手术治疗了。 

进手术室前毛泽东问《满江红》“音乐准备好了吗”

住进中南海的几个月来,唐由之亲眼看到毛泽东昼夜不分,醒了就工作,饿了才吃饭,困了才休息,没有固定的作息规律。在毛泽东的床上,半边堆满了书籍,睡觉的地方只剩下一半。  

1975年7月13日起,唐由之带着医疗小组对即将接受眼科手术的毛泽东开展10天的术前准备,并把中南海毛泽东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临时手术室。大家只等毛泽东的“一声号令”了。可是,毛泽东虽然每天都接受唐由之的术前准备——冲洗泪囊,每三天一次结膜囊培养、滴眼药水等,但丝毫没有发话做手术的表示。 

一晃到了7月23日,这是10天术前准备的最后一天。整个白天,医疗小组全体人员严阵以待,却没有接到任何指令。指针渐渐已近夜晚10点。屋里还是静静的,有人提议:“唐大夫,主席跟你比较熟,要不你进去问问主席吧。”唐由之轻轻走进毛泽东的房间,开门见山地问:“主席,今天是术前准备的第10天了,您看,做不做眼睛的手术啊?”

毛泽东反问了一句:“你都准备好了?”当得知唐由之准备好了,毛泽东又问了一句“没有问题?”唐由之说:“有,昨天我给您冲洗泪道的时候,您头在沙发上动了一下,我知道有一些疼,因为麻醉没有弄好。”毛泽东爽朗地哈哈一笑,一挥手说:“做!” 

时钟已过22时,唐由之和机要秘书张玉凤共同搀扶着毛泽东从卧室向临时手术室走去。被通知赶到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在窗外看着这一切。 

毛泽东走到半路时问唐由之:“音乐准备好了吗?”唐由之回答:“哎呀!这个我没有想到。”毛泽东随即叫张玉凤去拿岳飞的《满江红》弹词。毛泽东平时最喜欢岳飞的这首作品。 

音乐在手术室回荡着,唐由之一边手术一边对毛泽东说:“我给您用点生理盐水,可能盐水流到嘴里,有一点咸,都是消过毒的,没有问题。”毛泽东这时很配合,一声不吭也不动。 

其实,这时唐由之不仅球后麻醉已做完,而且已经拿起手术刀,开始做左眼手术了。很快,手术顺利完成!唐由之将纱布放在毛泽东的眼睛上说:“主席,手术已经好了。”毛泽东有些意外:“已经好了?我还当没有开始做呢。” 

毛泽东手迹

1975年7月24日凌晨3:55,刚做完手术仍蒙着眼睛的毛泽东“盲写”下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签名后送给唐由之。


手术成功后吟诵鲁迅悼杨杏佛诗句“花开花落两由之”

手术只有四五分钟,进行得异常顺利,心电监护仪显示:手术中毛泽东的心跳一点也没改变。

当天晚上,唐由之就睡在毛泽东的外间走廊。毛泽东睡了一小觉就醒了,唐由之随即进去。毛泽东问:“谁来了?”张玉凤说是唐大夫,毛泽东吟诗相迎:“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是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由于毛泽东的湘音很重,唐由之没有听懂。于是,毛泽东叫张玉凤拿笔和纸来。毛泽东双眼隔着厚厚的纱布,摸索着,一会儿工夫,就用铅笔在白纸上默写完了这首诗。然后,他对唐由之说:“这首诗是当年鲁迅悼念杨杏佛的,里面有你‘由之’的名字呢。”

更让唐由之惊叹的是,毛泽东写完这些字后,还让张玉凤到他“左边书架上面第二层,拿《鲁迅全集》其中那一卷,翻给唐大夫看一看”。张玉凤拿出来一翻果真有这首诗……  

当年,电影《创业》公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观众无不为大庆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所震撼,但江青看后却暴跳如雷,认为这个影片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下达了3条禁令,罗织了“10条批评意见”,对影片进行封杀。

7月18日,电影《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分别给毛泽东和邓小平写了内容相同的信,信中叙述了《创业》“上映后,广大石油工人和其他战线的工农兵观众感到受到鼓舞,但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严肃批评,指出影片存在着严重问题”等情况,阐明自己对“10条批评意见”的不同看法,理直气壮地指出“从实践、从效果来看,《创业》是部好影片,它不是毒草”,建议“重新上映。”邓小平读了张天民的来信以后,很快送给了毛泽东。

术后20多个小时为《创业》“盲写”批示“此片无大错”

7月25日,做完眼科手术才20多个小时的毛泽东眼睛依然被蒙着,但他的工作已开始了。案头摆放着邓小平刚送来的信。

夜深了,唐由之和前一晚一样守候在毛泽东的卧室外,他侧卧在走廊的沙发上,闭着眼睛,却竖着耳朵倾听主席可能发出的声音。这时,隐隐约约地传来谈话的声音,原来是机要秘书张玉凤在给蒙着眼睛的毛泽东念这封信和相关材料。

张玉凤念完后,毛泽东停了一会儿,拿起递到手里的笔隔着眼罩“盲写”批示。隔着一扇门,唐由之听见毛泽东“盲写”的批示是:“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10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

张玉凤看着主席盲写的批示,念了一遍以核实,问:“主席,您对这封信的批示是这样吗?”毛泽东点了点头说:“嗯,是的。还要注明,此信增发文化部和来信人所在单位。” 

毛泽东蒙着眼睛写下的对《创业》批示的这份手迹,共40个字,却有6张纸之多,字迹很不整齐,最多的一页写了12个字,最少的写了5个字,其中还有一张纸是因为漏了字而补写的。透过歪歪扭扭的铅笔大字,可知毛泽东当时对调整文艺政策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唐由之没想到,更大的考验在术后。他回忆说:“我当时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是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就再也不肯包上了,这样很容易引起感染。”

术后第二天因包扎眼睛唐由之与毛泽东发生争执

手术后第二天,即7月25日凌晨,唐由之要给毛泽东换药。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毛泽东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唐由之想,毛泽东一旦发现自己能看清东西,就肯定不再让包上纱布。于是,他事先叮嘱其他医护人员,千万不要给毛泽东拿+11度的镜片试看。尽管事先有所准备,但是还没预料到毛泽东的反应是那样激烈。唐由之回忆说:“我给他打开纱布换药,点好药后问他,‘主席您看见了吗?’大概是隔1米左右,我伸出手指试着让他看并问是几个,他说都看见了。我转过身拿纱布,这时有人还是拿出+11度的镜片给他试看了,毛泽东看得太清楚了,因此当我准备给他把眼睛再包起来时,他说:‘我已经好了。’我说,‘没有好,主席,你的切口还没有长好呢,还要包起来。’他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我接着又说‘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他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这是主席特有的习惯动作,意思是请你们走开。”  

看见毛泽东抬起手向外一挥,大家面面相觑,只好一个跟着一个静悄悄地退了出去,惟有唐由之站在原地没动。张玉凤看到毛泽东的神情,知道此时主席已经不愿再听任何人劝说了,就急切地用眼神请求他赶快离开,唐由之领会了张玉凤的的眼神,却没有接受她善意的提示。毛泽东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眼前看似温和而执拗的唐由之,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由之实话实说:“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

听到这位倔强的医生这么说,毛泽东更不耐烦:“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吗?”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

唐由之直言不讳:“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

两人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采取折中的办法,唐由之让毛泽东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这是唐由之请人用塑料做的一个周边有网眼状小孔的眼镜,能扣在眼周边脸上,中间有一块+11度的镜片,罩上后左眼既能看得见,手又碰不着,东西还不会掉进去。 

阅读宋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毛泽东老泪纵横

毛泽东的眼睛一能看见东西,就马上投入了工作。唐由之担心出现意外,坐在房门口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张玉凤出来了,说主席的左眼很不舒服。我跑进去一检查,幸好塑料眼罩还在,没那么快感染。我用眼药水给冲洗了一下以后,赶紧再用消毒纱布给他包上。主席沉默了很久后说,‘你胜利了!’我说,‘主席您也胜利了!’主席说‘我怎么胜利了?’我说,‘因为我这个手术是按照您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才研究出来的呀?’主席很高兴,这回他老人家老实了,听我的话愿意包足3天。”

白内障术后不久,很快毛泽东能够自己看文件看书了。有一天,唐由之在毛泽东的书房里陪他看书,忽然听到他大哭起来。唐由之回头一看,只见毛泽东捧着书老泪纵横。唐由之赶紧上前劝止:“主席,你不能哭,千万不能哭。手术眼睛要哭坏的!” 

毛泽东哭了一会才稍趋平静。唐由之发现毛泽东阅读的是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这是南宋词人陈亮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词作。陈亮在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登临江防要地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观察形势,感慨系之,借古论今。他批评南宋王朝只“做出争雄势”,有人“也学英雄涕”,实际上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中原,并且借六朝历史的惨痛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最后一句,无疑牵出了暮年毛泽东的无限感慨。唐由之说,“毛泽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陪在他身边的日子里,一直看到他很平和的,连脾气都没怎么发过,当时他大哭把我吓坏了。”

为避免可能引起的任何感染,唐由之一直密切照顾关心和观察着毛泽东的饮食起居。对于领袖的晚年日常生活,他看得比较真切。唐由之回忆说:“主席的床很特别,一张硬的木板双人床。床头底下垫着木头,床头高、床尾低。我想这是因为他的肺有问题,稍微倾斜,痰液不容易堵在喉咙。”

未能给毛泽东做右眼手术成为永远的遗憾

当年,正值评《水浒》。唐由之也很喜欢读《水浒》,可当时工作原因不能轻易地离开主席,他就提出请工作人员帮忙买一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如果以‘毛办’的名义去买书,怕对方会变相照顾,占了人家的‘便宜’,这是主席最忌讳的事。”唐由之说:“毛泽东不搞特殊化,也坚决禁止自己身边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搞特权。”毛主席对别人要求如此,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听说,平时,如果有亲戚来看他,他也仅是在日常饮食之外,多加一份炒鸡蛋而已,从不搞正式宴请。他自己的伙食费及一切生活费用,也都是从工资里扣除,在这一点上他绝对公私分明。 

1975年11月初,毛泽东主席眼科医疗小组顺利完成特殊使命,离开中南海。临行前,唐由之代医疗小组提出与主席合影留念的请求。张玉凤经请示后高兴地告诉唐由之现在就到主席的书房合影。 

唐由之和张玉凤搀扶着毛泽东穿着青灰色中山装走了过来,他那消瘦的脸庞露出慈祥的微笑,医疗组的人员很快都围在主席周围,唐由之赶紧搬来椅子放在中间,请主席坐下。毛泽东笑了:“哈哈,我现在成老太爷了!”边说边坐下。 

大家簇拥过来,一个挨一个地围在毛泽东身旁,唐由之悄然站在了后排。摄影师站在前面调焦距、对光圈,站在一旁的张玉凤此时径直向唐由之走过去,二话不说,拉唐由之站在毛泽东身边的位置。“咔嚓”声中,成就了永恒的珍贵瞬间。合影后,毛泽东高兴地对唐由之说:“明年,再请你来给我做另一只眼的手术。”唐由之激动地频频称好。

遗憾的是,唐由之没有机会使毛泽东双眼都重见光明了——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唐由之被安排为毛主席守灵20分钟……

唐由之其人

唐由之

晚年唐由之

唐由之,原名锟铻、昆吾,著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26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市广安门医院眼科主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名誉主编等,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唐由之曾成功地主刀给毛泽东主席、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等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治疗。


原载于《北京晚报》